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4)
编者按
休闲渔业是现代渔业的新型产业业态、渔业“五大产业”之一,关联性、综合性和带动性强,是繁荣渔村、富裕渔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民生产业,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休闲渔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呈现了“发展快速、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休闲渔业已成为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和农渔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和传承弘扬优秀渔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编制了《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休闲渔业统计监测数据,总结分析了2023年休闲渔业发展状况,并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休闲渔业监测数据分析
●(一)产业规模
2023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931.47亿元(监测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下同),同比增长10.99%,已接近2019年水平。2011—2023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变化见图1。
●(二)区域分布
2023年,休闲渔业产值超过百亿元的省份有3个,分别是山东(203.93亿元)、湖北(135.37亿元)和广东(128.36亿元),3省产值占全国产值的50.21%,3省产值同比均实现正增长。此外,有12个省份休闲渔业产值超10亿元,分别是江苏、四川、辽宁、安徽、海南、浙江、湖南、江西、重庆、福建、吉林、云南,其中海南的产值大幅上涨,同比增长108.02%。2023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区域分布见图2。
省际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11个省份休闲渔业产值总和为556.00亿元,比2022年增加58.41亿元,占全国休闲渔业产值的59.69%;内陆地区19个省份休闲渔业产值总和为375.46亿元,比2022年增加33.81亿元,占全国休闲渔业产值的40.31%。沿海和内陆产值相差180.54亿元,同比增加15.77%。
●(三)产业结构
根据农业农村部休闲渔业监测分类,我国休闲渔业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休闲垂钓及采集业、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观赏鱼产业和其他。从占比来看,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休闲垂钓及采集业为主导产业,2023年产值分别为388.78亿元、274.85亿元,合计占全国产值的71.25%;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观赏鱼产业产值分别为145.83亿元、118.99亿元,分别占比15.66%和12.77%(见图3)。4种主要类型产业产值均有增长,同比增速最快的依次是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和观赏鱼产业。
以沿海和内陆划分,2023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营业额总和229.82亿元,内陆19个省份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营业额总和158.96亿元,二者相差70.85亿元。2023年全国沿海和内陆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营业额在全国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营业额中的占比分别为59.11%和40.89%(见图4–2)。
◆ 2. 休闲垂钓及采集业。2023年,我国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营业额274.85亿元,同比增长6.84%。其中,淡水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营业额233.06亿元,同比增长5.96%;海水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营业额41.79亿元,同比增长12.04%(见图5–1)。淡水休闲垂钓及采集业中,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省份有7个,依次为湖北、江苏、安徽、四川、湖南、江西和山东。前六名均位于长江流域,6省营业额总和167.76亿元,占全国淡水总营业额的71.98%(见图5–2)。海水休闲垂钓及采集业中,山东、广东、辽宁的营业额分别占全国海水总营业额的42.36%、23.92%和17.00%(见图5–3)。
◆ 3. 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2023年,我国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营业额145.83亿元,同比增长4.67%。其中,观赏鱼渔药营业额52.16亿元,钓具营业额48.86亿元,水族设备营业额32.96亿元,钓饵营业额11.85亿元(见图6–1)。钓具产业中,山东的营业额占全国总额的50.38%;水族设备产业中,广东的营业额占全国总额的76.31%(见图6–2)。


●(四)进出口贸易
2023年,全国休闲渔业进出口贸易额1.67亿元。其中:进口额0.27亿元,出口额1.40亿元。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安徽、上海、山东等省(市)。
二、产业发展特点
● 一是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有力推动休闲渔业平稳有序发展。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休闲渔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通过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公共服务、环境营造等,有力推动了休闲渔业发展。强化规范管理方面,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要求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监督管理依托深远海养殖开展的旅游、餐饮、住宿等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浙江印发《关于规范海钓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就稳妥推进海钓产业健康发展、科学规范海钓经营活动、切实加强海钓行为管理、全面强化海钓活动监督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加大政策扶持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因地制宜打造休闲渔业等新业态。福建出台《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将休闲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一部分,提出要“推动海洋旅游与体育、医养健康、教育研学、休闲渔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第16批“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2家,支持8个休闲渔业品牌项目建设,每个项目补助50万元;支持6个村开展省级“美丽渔村”创建,每村补助500万元。海南出台《加快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每年组织评定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海钓赛事基地,并按照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一次性奖补……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开展休闲渔业保险试点。大力支持休闲渔业文创产业发展,对文创产品年度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我省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投入真金白银支持休闲渔业发展。
● 三是水产养殖发展空间拓展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新机遇。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科学有序利用大水面、深远海、宜渔稻田、盐碱地等国土空间,水产养殖空间不断拓展,既为构建多元化水产品供给体系、促进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休闲渔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黑龙江依托丰富的湖泊水库资源优势、较好的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基础、千年渔猎文化传承,积极推进龙江冷水渔业振兴发展。举办“2023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延续“千年渔猎 生态渔业”主题,通过举办传统冬捕大典、冬钓大赛、多湖联动冬捕活动等,向社会呈现品乐赏购一体的冰雪渔业嘉年华,成为展示黑龙江渔猎文化、推介龙江冰雪旅游、推广“黑土优品”省级优质农业品牌的重要载体。多个沿海省份依托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等,积极融合海上垂钓、海鲜采捕、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经营项目,“海洋牧场、养殖平台+休闲渔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广西出台《广西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打造“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深远海养殖+海上平台+休闲海钓+海域监管”的综合立体化海洋牧场示范区,探索“海洋牧场+休闲文旅”等融合发展模式。山东烟台长岛天顺海洋牧场体验之旅成为烟台旅游的热门选项之一,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建设有力促进了当地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在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础上发展游钓和水下观光等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热带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类型。一些地区依托蓬勃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打造稻渔主题文旅线路,举办节庆文化活动,使稻渔综合种养与旅游康养、农耕体验、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浙江全年举办稻渔综合种养主题节庆57次、常规活动645次,总效益近亿元。
三、发展建议
我国休闲渔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制约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如产业发展总体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功能模式单一,经营项目同质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渔文化挖掘和传承开发不够,管理服务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亟待提升等。在新发展阶段,休闲渔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一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休闲渔业要适应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的变化,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发展水平,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作用,发展成果为百姓共享。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休闲渔业要加快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休闲渔业传统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展消费新场景,推动休闲渔业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振兴的要求。休闲渔业要积极发挥在横向融合农文旅中的连接点作用,加快推动渔业与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康养、体育、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渔事体验、研学科普、康养体育等新业态,提升产业增效空间。
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0doTGI8r-H8ePTlpit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