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联系我们

广东省休闲渔业与垂钓协会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南村路20号
电话:020-84109697
手  机:13924017629
电子邮箱:gmflfa@163.com

协会新闻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新闻 >

专家智库 | ​中山大学教授黎祖福:意想不到和使命必达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1/2/10 11:08:36



│黎祖福│

 

  教授,享受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计划教师特别津贴。曾任中山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评委、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委、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项目评审专家、珠江学者评委等。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水生和海洋生物创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题。

 

  “我大学修的是水产专业,直到现在我还在做水产。”这是中山大学黎祖福教授对事业执着的真实写照。多年来,黎祖福深耕水产行业,致力于养殖技术研究,为养殖户解决生产问题和提升养殖技术,助推产业发展。他被评为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回首过去,黎祖福感谢时代对自己的种种磨砺,他说,这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基础。对待工作,他总是保持满满的正能量,凡事朝着100分的方向推进。正是执着认真的工作态度,让他成为水产行业中的一颗闪光之星。

 

无悔青春式学习

  黎祖福的学生时代经历了特殊的时期——文化大革命。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对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等恢复高考招生,且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农业院校和师范院校,学生录取与毕业分配由国家统一安排。高考揭榜,黎祖福被调剂到原湛江水产学院的水产养殖系。

 

  黎祖福出身于原广东省海南行政区(现为海南省)一个偏远的乡村,家庭境况窘迫。但他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希望通过努力读书,发奋图强,改变自己的人生。当年,高考录取通知书送达时,他还在田间劳作。随后,他放下手中的锄头,擦了擦手,兴奋而激动地接过录取通知书,这短短几秒成为他永生难忘的记忆。那时的祖国,“科学的春天”正在来临。

 

  据黎祖福回忆,大学共有四个系,那一届只招300名学生,而就读学生年龄大小差异很大,年龄小的只有16岁,“我们班年纪最大的同学当时已经33岁了,他是几个孩子的爸爸。”虽然就读的是调剂专业,但是丝毫没有影响黎祖福的求学热情,他努力钻研学业,图书馆、课室、宿舍三点一线。当年,资源条件非常匮乏,要想积累一些学习资料,只能依靠手工抄写,不知不觉,黎祖福攒下了四个大纸箱的“知识卡片”。“这些‘笨方法’,恰恰让我的学习变得更扎实。”

 

  1982年,黎祖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当助教,月薪50多元。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却一点也不轻松。期间,他不仅要一丝不苟地完成本职工作,还分别到厦门大学、原山东海洋大学(现称中国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进修。“学校传承着良好的习惯,教研室每周都会举办一次学术活动,搭建分享和交流学术的平台。”1988年,黎祖福晋升为讲师。在任讲师期间,学校安排他教两个章节的理论课程。他清晰记得,教授给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学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对老师要求严格。自己的成长过程是慢了点,但这是很好的基础积累。”说到这里,黎祖福向记者展示了他亲手制作的生物标本,这是用木盒包装完好的几百份实验用玻片标本。他介绍,为了给学生们准备好实验材料,他亲自去采样,并在低倍显微镜下经过挑选、固定、脱水、染色、封片等制作而成。现在,这些生物标本已经成为他珍贵的历史印记,他计划将它们捐赠给大学博物馆。

 

海洋网箱养殖先驱者

  在湛江水产学院养殖试验场担任负责人的日子,是黎祖福厚积薄发的时期。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技术和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他突破了多个品种的人工繁殖技术,帮助养殖户摆脱依赖天然苗种的局面。他带领团队完成的斜带髭鲷等七种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荣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广东省科技奖。1995年他公开发表了《海水鱼养殖》《紫红笛鲷的养殖》等多篇论文,这对指导早期的海水鱼类养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培育的鱼苗推广至广东、广西、海南,并出口到越南,育苗技术覆盖接近60%的养殖区域。

 

▲ 澎湖号

 

  光解决苗种问题还不够,养殖方式也需要同步提升,黎祖福将目光瞄准了海洋网箱养殖。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黎祖福买来红木等材料,聘请工人加工,开发出湛江市第一个海洋养殖网箱。第一版的网箱结构简单,规格3×3m,每箱可容纳400~500斤鱼。很快,消息在媒体的报道下广泛传开,湛江当地一家从事水产品出口的公司慕名而来,对方提出投资60万元,做60个网箱,用于暂养和养殖成鱼。“当时的60万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我担心技术不过关。”他并没有立刻答应。

 

  后面经过再三思量,黎祖福还是决定接下任务,第一年先做16个网箱。但在网箱下海后的第二天,问题便出现了。“我们发现在没有台风的自然条件下,已投放的网箱飘移了300多米,这显然是不行的。”还没放鱼就发现致命性缺陷,黎祖福着急寻找固定网箱的办法。这时候,经验丰富的渔民告诉他,必须打桩固定。借助民间智慧,终于将网箱“定”在了海上。他告诉记者,当时养殖的石斑鱼售价70~80/斤,当年就回本了。随着全部网箱的顺利下水,一个海洋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初具规模。

 

  现在,海水网箱养殖遍地花开,从湛江辐射至国外,黎祖福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示范者。他帮助建立了广东省第一个深水网箱经济合作社,在越南和菲律宾苏比克湾建成了我国第一批海外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产品直供现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他更受邀到越南、委内瑞拉等国家做渔业规划。如果说网箱是他的孩子,如今他已儿孙满堂。

 

  厚积薄发,用在黎祖福身上最适合不过。他利用多年时间练好内功,在机遇的助力下,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任职于国家级科研中心

  2003年,结合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项目建设,黎祖福调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黎祖福更注重应用型研究,他坦言自己是本科学历,是学院学历最低的教授。到中山大学之后,他将视野放得更宽更远,开始筹划更多跨学科合作的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

 

  20043月,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中大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经国家发改委立项成立。黎祖福担任董事长一职,他致力于国内外的优质学术资源整合,并开展成果孵化。据了解,当年全国只有两个这样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建成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的重要基地。

 

  2015年,中山大学与湛江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山大学-湛江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重点培育、孵化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助推湛江海洋科技与产业发展。期间,黎祖福牵头完成多项任务,依托深水网箱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建成广东省第一个深水网箱产业园——湛江恒兴深水网箱基地;开发出海洋消波设施系统和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此外,他还推动研制出中国第一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等等。

 

  黎祖福退休在即,他感叹道,“考进水产养殖系我意想不到,担任一名大学老师我意想不到,研制出第一个网箱我也意想不到。”回望职业生涯,黎祖福认为,从事水产行业就是在与大自然打交道,苦中有乐。过程可能会碰到不少困难,凭借认真务实的态度总能找到出路。就这样,水产技术工作者的种子就深深种在他的体内,他敬业乐业,总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挑战。在一次又一次的意想不到之中,他成功了。

 

  已是花甲之年,如今黎祖福更希望看到年轻人的进步。他说,现在是技术创新的年代,年轻人睿智有朝气,相信年轻一辈会做得比自己更好。



(来源:微信公众号 海洋与渔业杂志,2021-1-25)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协会新闻| 行业动态| 会员风采| 基地创建| 合作前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