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联系我们

广东省休闲渔业与垂钓协会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南村路20号
电话:020-84109697
手  机:13924017629
电子邮箱:gmflfa@163.com

行业新闻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

发布时间:2022/1/17 16:16:46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

《规划》共9章30节,共73页


有关渔业方面的内容节选


加快建设东西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极




以汕头为中心建设东翼海洋经济发展极。

加快潮州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和推进西澳港区综合开发,建成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能源基地和临港产业基地, 打造现代渔业示范区。

积极发展滨海旅游、 海洋渔业。



统筹利用海洋保护开发带


高质量保护开发海岸带。

全面提升 “六湾区一半岛” 开发利用和整体保护水平,统筹陆海资源开发、产业布局、通道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陆域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转身向海下海和海洋资源产品上岸。



优化开发近海海域空间。

领海外部界线至-500米等深线间的区域是实施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重要区域。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强化水产养殖环境监督管理, 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努力构建以典型珍稀动植物为重点的天然生态保护带,增强维持近海海域水动力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障能力。


积极拓展深远海开发空间。

-500等深线以深的区域是实施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重要拓展区域。大力发展深海技术,加大深海油气、矿产、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发展深水渔业。推进深远海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海洋环境问题研究, 积极参与管辖海域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


打造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

高质量建设 “粤海粮仓”,布局珠三角沿海和粤东粤西两翼深水网箱产业集聚区、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海洋渔业产业集群。聚焦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实施“粤种强芯”工程,实现建设水产种业强省目标。持续推进深水网箱养殖,以抗风浪网箱养殖为纽带形成深水网箱制造、安置、苗种繁育、大规格鱼种培育、成鱼养殖、饲料营养、设施配套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支持建设一批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现代化海洋牧场、水产特色养殖示范基地、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重点建设海洋牧场14个。加快饶平、徐闻等17个渔港经济区建设,完善渔港配套设施。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统筹远洋捕捞作业区开发与海外综合性基地建设,加快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 项目建设。培育若干渔业龙头企业和一批渔业产品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延伸海洋渔业产业链条,提高海产品附加值。完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提升专业水产品检验检疫水平。



支持海洋经济数字化发展


推动海洋信息产业发展壮大。

支持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推动高端海洋电子装备国产化。加快船舰智能终端、船用导航雷达、船舶海工电子设备及系统的研制与开发,重点研发基于高通量卫星、低轨卫星、天通卫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推动服务于航行保障、海上搜救、环境监测、生态调节、资源管理的海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海底数据中心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有序引导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和惠州等地在海底布放高能耗数据中心。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海洋”工程。开展海洋数据资产化研究,探索数据资产化标准体系建设,开发和挖掘海洋信息咨询、海洋目标监测、海洋资源开发、渔场渔情预报、海洋防灾减灾、航运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海洋大数据应用服务。


加快现代数字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

以海洋制造业为重点,加快物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系统协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升海洋工程装备电子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打造“智慧+海洋产业”,建设智慧港口、智慧航运、智慧渔业和智慧旅游等,加速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强化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传统制造方式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高水平保护与修复海洋自然资源


整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严格实施海洋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以珍稀物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保护野生动物及其重要栖息地,保护、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推进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加大对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力度,筑牢沿海珍稀物种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海岸带生态环境感知物联网,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加强对近岸重要海洋功能区、严重污染海域、环境质量退化海域、环境敏感海域关键指标的监测。



高效率利用海洋自然资源


促进海洋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海洋关联企业合作,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和创新海洋循环产业,构建形成港口海运-临港石化-冶炼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生态产业链闭环,在海洋产业内部开发新的价值创造环节,将上游企业加工形成的排放物变为下游企业加工制造环节的原材料,实现产业内循环。探索发电、海水制盐、海洋化工等海洋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发展废船拆解、废钢回收、废钢分拣加工、钢铁冶炼、高端钢材轧制到船舶制造全流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涉海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构建区域产业生态链,创新园区绿色闭环网络体系。

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产业化


探索培育蓝色碳汇产业。

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深入开展海洋碳汇研究,鼓励开展蓝碳标准体系、海洋碳汇核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碳汇计量相关技术方法及标准研究。建设可持续性海洋牧场等重要海岸带生态系统,发挥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等生物的固碳功能,试点研究生态渔业的固碳机制和增汇模式开展海水贝藻类养殖区碳中和示范应用。把蓝碳作为支持沿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带动海洋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生态养殖、蓝碳技术服务和蓝碳交易等海洋经济新业态发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修复,推动海洋碳汇经济发展。


对接辐射泛珠三角区域海洋经济


携手闽浙沿海城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延伸区。

统筹陆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携手共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重点推进粤闽海洋产业合作,积极开展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试和成果转化,支持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现代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人工育苗育种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共建海产品食品检验检测平台;推动汕头、潮州等与厦门、泉州、漳州等组建滨海旅游城市联盟,加强在特色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合作,共同开发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加快推进全球海洋经济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聚焦我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海洋矿产勘探开采、渔业生物资源利用、物流转运等领域,强化南海开发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海洋产业技术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步伐,鼓励在粤海洋企业积极参与和引领海洋贸易、海洋生态安全、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海洋物理环境变化、海洋塑料污染、海洋酸化、极地以及海洋监观测技术等科研合作。积极组织相关涉海企业参与美国休斯敦石油展会(OTC) 和阿布扎比石油博览会 (ADIPEC) 等会展活动,进一步扩大广东省石化企业及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国际海洋事务机构落户广东,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

完善海洋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重点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结合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水下通信、海洋生物、风电、波浪能、人工浮岛等一批海洋产业发展海试需求,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检测、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和海洋材料环境试验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布局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 (万山),加快推进省级海洋试验场建设。



提升海洋公共文化服务


打造海洋文旅精品项目。

系统梳理广东海洋文化资源,全力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广府文化、海商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妈祖文化以及海防海战历史遗迹等,支持广州南

海神庙、江门川岛圣方济各教堂 湛江徐闻古港、潮州笔架山宋窑、阳江阳东大澳渔村等海丝遗址遗迹开发特色海洋文旅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海岛民俗和渔业文化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区,推出广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专线。加强国际海洋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策划滨海旅游节、海洋狂欢日、海洋文化演艺活动和海上体育赛事等国际海洋文化活动。挖掘海洋文化资源,鼓励创作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加强公众参与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定期公布规划实施新进展、新成效和新经验,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强化规划影响力。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积极支持涉海社会组织发展,强化重大决策和项目的公众参,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鼓励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2021-12-14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协会新闻| 行业动态| 会员风采| 基地创建| 合作前景| 联系我们|